蜀山城郊型乡村振兴模式探索研讨会,在蜀山区小岭南召开

发布日期:01-18

点击率:

来源:

12月27日上午,由蜀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安徽誉阳集团承办的“蜀山城郊型乡村振兴模式探索研讨会”在蜀山区小岭南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司长贾四海,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原巡视员王秀忠,中国三农专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刘奇,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李雪松,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农业经济研究分会主任闫琪,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张延明,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栾敬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黄文星,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一级主任科员王超慧,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波,蜀山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彭兆耀及合肥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领导班子成员等20余位领导、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研讨会前,蜀山区委书记王海霞看望了与会专家并进行了交流。研讨会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聚力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搭建汇聚乡村振兴新经验、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的平台,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安徽样板”。安徽誉阳集团董事长沈欣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上,合肥市蜀山区常委、区委办主任彭兆耀 以“打造新村民社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了蜀山城郊型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动实践。蜀山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有力、有序推进蜀山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坚持“农的本质、村的风貌、人的参与、居的变化”蜀山乡村振兴基本原则,通过实施“新村民计划”,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乡村CBD”,形成城乡文化及风貌、新村民与原住民融合共生的新村民社区,走出乡村振兴的蜀山模式;加快推进三产融合(一产、二产、三产),形成全区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民增收,齐抓乡村治理机制(党建、村建、家建),大力推进村民自治,不断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升全区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安徽誉阳集团设计总监张承宏汇报了《乡村振兴“农道方案”》,指出乡村振兴规划是十四五规划的“重头戏”,认为乡村振兴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农道方案坚持“系统性乡建、乡村环境、组织建设、内生动力、乡村产业、传统文化、智慧旅游、六让之道、运营前置、民居特色研究”等基本原则理念,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做强农村第二产业,提升融合辐射能力;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融合发展途径;创新三产融合机制,唤醒融合内生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司长贾四海对蜀山城郊型乡村振兴模式和安徽农道的乡村振兴方案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既尊重自然生态,又保持现状肌理;既延续传统风貌,又融合现代功能。蜀山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的宜居尺度把握较好,既尊重了原有的生态格局,保护了原有的地质风貌,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统一起来,充分挖掘了村落文化符号和民俗内涵,做到了“先留住村庄,再留住乡愁”。

 

 

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原主任、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原巡视员王秀忠在发言中强调,城镇外的风貌即是乡村的风貌,城乡融合的基础是城镇的资源要素要向农村流动,而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打破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积极创新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农业附属于工业、农村附属于城市的格局,使农村成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一端。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李雪松对蜀山城郊型乡村振兴模式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乐园、学习乐园、文化书屋,大力保护和传承乡土特色文化,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二是要科技赋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抓好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供给,加快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力度和强度,让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领域有更大发展前景。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张延明提到,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一个重要抓手,需要保持三点初心(公益心、恒心、平常心):一是以心换心,凝聚人心,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二是主动联系服务群众,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受益者、推广者和维护者,从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黄文星指出,在乡村振兴一体化中,要优化运营体系,通过将运营前置,形成:“运营(市场分析——定位——业态——项目——产品)——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闭环,系统规划、城乡统筹、运营前置、陪伴式服务、可持续发展,构建以农业产业为基底,文化产业为内核,旅游、康养、教育等产业为输出的产业格局。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一级主任科员王超慧分享了会议感悟,保护好传统村落,首先是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包括村落自身的土质、水质等,但不能仅囿于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更要保护外在“筋骨肉”,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波则强调,乡村振兴必须有核心抓手,产业发展要有机制。一是村企合作,搭建市场要素合作平台,组合闲置资源,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乡村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形成多业并举、多元参与的城乡发展机制。

 

 

中国三农专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奇对蜀山城郊型乡村振兴模式探索研讨会进行总结并指出,城郊型乡村振兴模式首先要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宜居宜业,二是市民的休闲观光。目前的中国村庄,从存在的模式上可以分为三类,空心村、实心村和超级实心村。如何让空心村不再空心,重点在于把产业做起来,让人们回归乡村,让空心村逐渐变为实心村;而对于实心村,关键在于如何规范治理,留住年轻人的乡愁,让村落走向功能化;对于超级实心村,则需要打造超级空间,将企业化的经营应用到村子管理中,实现城镇社区化的管理,做好定位,把握好发展的走势,让村落走向现代化是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

 

 

研讨会前,与会专家和领导一行先后来到各个院子、岭南驿站等处实地考察,听取了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情况、蜀山·将军岭项目、大小岭南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情况介绍,对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赞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安徽农道将在系统总结蜀山乡村振兴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汲取专家意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方针要求,秉承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携手更多的乡村,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品品牌,激活乡村资源要素,积极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运营水平,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农道方案。